记者手记:
江景波,这是一个值得崇敬和记住的名字:
他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国校长负责制的试点高校校长之一,将民主与改革精神贯穿办校治学全过程,成为当时全国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
他创办了施工组织学科,编写了新中国第一本《建筑施工》,他撰写的《木结构设计》曾创下一年印刷11次的记录,他最早把国外先进的网络计划技术引入国内;
他授课内容丰富,艺术娴熟,不用讲稿,深受学生欢迎;他积极参政议政,关心年轻人成长……
无论是教书、科研、担任同济大学校长,还是主持民盟上海市委会工作,他都留下一串深深的闪光足迹。
在去年90诞辰座谈会上,江景波谦逊地评价自己:“卖力、不贪。”
老友、同事、学生深情回忆了他的许多往事。郑惠强的发言尤为动情,“我在人生道路上的点滴进步,得益于恩师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没有江校长,便没有我的今天”。
不禁让人好奇,这位耄耋老者是个怎样的人?
今年两会间隙,记者采访了郑惠强,教师出身的他很随和。短短半小时对话,至今让记者感动的是,他说起老人时的语气,温柔又满含敬重,像是孩子在讲述一个长辈。那天郑惠强回忆起的都是一些小事,在他看来,“这些小故事,很能说明一个人的人品”。联想到“西湖佳话”、“密洞对”等中共与盟内领导人的交往铁事,让他又感慨,“优良传统的传承,好多是点点滴滴的小故事传下来的”。
铅华洗尽见真醇。从郑惠强的娓娓讲述中,这位与盟内好友丁石孙、吴修平同龄的老人,一言一行之中,都散发着举重若轻的长者风范。
江景波,1927年生,福建福州人。1952年加入民盟,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上海市委会主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等,1984年至1989年任同济大学校长。
郑惠强,1953年生,广东潮阳人。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
他是我人生的光辉榜样
——郑惠强忆江景波校长二三事
吴老(时任民盟中央副主席的吴修平)见到郑惠强,总会开心地拥抱他,笑着说他是“民盟的孩子”。
的确,郑惠强的成长,与民盟的培养分不开,与江景波等老一辈奖掖后学、提携晚进的高风亮节分不开。
说起江景波先生,郑惠强很动情。两人的交往,于他个人而言不仅是“恩师”、“贵人”,更可贵的是让人看到了一种传承。
“在我心目中,江校长是思想政治的领路人”
1927年夏,江景波出生于福州郊区农村。幼时家贫,父母被迫漂洋渡海到新加坡谋生,他留在家乡陪伴祖母。战火声声中,他度过颠沛流离、受冻挨饿的童年。抗战结束后,他考取上海大夏大学土木工程系。在贫穷与战乱中求生求学的经历,使他切身体会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而始终怀着对党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
1950年大学刚毕业,他响应党和政府“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毅然放弃赴英国剑桥大学读研的机会,前往安徽投身治准行列。在战后贫瘠的淮北平原,8个月奋战,他和同伴们经受住考验,出色完成任务。之后,有人为这位“治淮功臣”放弃出国深造机会而惋惜,他总笑呵呵地回应:“为了人民,丢掉那唾手可得的方帽子至今不悔。”
这不是江景波放弃的唯一的出国机会。
父亲在新加坡终于事业有成(曾连任26届新加坡福州会馆主席),家人曾多次要他出国团聚定居。他坚信自己的所学,正是国家建设迫切需要的。“我确实很想念远方的亲人,却更清楚自己身上的重担,清楚自己对事业、对祖国的深深眷念。”这种情愫,始终让他难以割舍。
“中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在江校长身上得到充分展现。”郑惠强说。
1951年,江景波进入同济大学教书。次年,党委组织部门找他谈话,“民盟组织初建,极需要人”,希望他参加民盟。“江校长知道,民盟组织政治上非常进步,不少盟员都是道德文章的楷模。于是欣然听取组织意见。”他在“申请入盟动机”一栏中写:“希望入盟后在盟组织中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把自己贡献给人民。”凭着这份入盟初心,江景波几十年如一日,为民盟事业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盟内享有极高的威望。
作为民盟的后生晚辈,郑惠强有较多机会得到他的耳提面命:
“他谆谆教导我,民盟的历史就是一部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合作史。他也时常以亲身经历和生动故事循循告诫我,在参政议政实践中,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要性,要始终坚定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
每次谈话,都让郑惠强“受益匪浅之余,总有一种‘胜读十年书’的收获”。
“我生怕把事情做得不像样,失却历史的传承,辜负前辈的期望。”主持上海民盟工作十年,郑惠强始终要求自己绷紧政治这根弦,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带领着全市18800多名盟员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
“在我心目中,江校长是盟务工作的导师”
两人熟识热络,是1994年郑惠强进入民盟市委机关“当学徒”之后。
当时,江景波主持民盟上海市委会工作。在他的安排下,郑惠强平均每周有两个半天去机关上班,从调研室、宣传部挂职做起,在每个部室当半年“学徒”从此,江校长手把手地“传帮带”,两人接触开始多起来。
有一段时期,江景波常去民盟“坐班”。连续坐班81天,他带去了在同济大学的改革精神和管理模式。
他狠抓机关建设,每周坚持到机关召开工作例会,小本上记满了各部室的重要事项并逐条跟踪。
每天早上到办公室以后,他就会从口袋掏出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当天要做的几件事。完成一件,纸条就撕掉一条,就像他的施工组织“流水法”。这是江校长作为一名管理专家的习惯,工作思路清晰、作风深入、方法细致。
他大胆使用人才,重视参政议政,带头搞调研写提案;推动《上海盟讯》从小开版改为大开4版并公开发行;他特别关心爱护机关干部,向有关部门力争解决党派干部职务晋升问题、呼吁提高职工收入待遇……20多年过去,这一段至今仍被许多机关干部津津乐道,“说起他都非常敬重,怀念他的工作作风和为人”。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郑惠强也养成了很多江校长的习惯。比如,江校长“不主观”,“好多事情就让你先说,让其他人把意见讲完,如果哪个同志认为有问题,谁都敢在他面前直截了当说不行”,郑惠强认为“这种民主作风很难得”。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首要职能。在历次会议上,江景波校长都会提出一些高质量提案,仅1992年到2002年,有18篇书面提案被选为全国政协大会发言材料。
为了培养郑惠强的议政能力,江景波常常会精心选择课题,并摆出主要观点,要求他深入调研、指导他撰写草案。“对每篇初稿,他都会仔细修改、逐句推敲。江校长对一些数据的敏感和记忆,对文字表述的严谨和求精,令我敬佩得五体投地。”郑惠强感慨,能够得到他“手把手”地悉心指导和严格训练,深受教益。
在老人的言传身教下,郑惠强慢慢摸清了门道。20多年里,他先后递交283篇人大或政协建言,撰写社情民意信息100多件,一些建议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或被有关部门采纳。
这次来北京开两会,郑惠强出门匆忙,定于3月9日下午作政协大会发言的提案,没来得及给老人主动送去一份,请他把关指教。他打电话给机关,“赶紧复印一份给快递过去”。郑惠强说,“老人会惦记着我写什么,每次写东西我都要给他一份。他知识分子的特征特别强烈,爱国爱党,关心着国家大事”
他还讲了一个机关里都知道的细节。要把字打大一些,“否则老人看着很费力”,务必要用废纸,“要是用白纸,回去江校长肯定会说我,‘你这浪费嘛,我看过就没用了’”,也不要用正反面,“那是给老人添麻烦”。郑惠强感叹,“就这么个小事,他会记着。这样的品质真是我们后一代不敢想象的”。
“在我心目中,江校长是为人处世的楷模”
说起许多老人为人处事的细节,郑惠强常用的一个词,就是“感动”。让他感动的瞬间有很多——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对己严,待人宽”,是江景波的自我要求。他从不接受礼品,从不公车私用,即使在家中打私人电话也坚持交电话费。
在民盟市委机关坐班的日子里,每次用车后,他总在座位上留下20块钱,说是交车费。有一次开完会,我说:“江校长,我顺路送您回家吧。”他摇摇手:“不行,你那是公车,不能私用的,我还是自己回去吧。”
每次上门看望他,作为小辈带些食品孝敬老人纯属人之常情,可他总是推来推去,怎么也不肯收下。更多的是,他的回礼价值远远超过了送礼。以至于我告辞时,常常只能把食品悄悄留在电梯口后拔腿就走。
很多人回忆起江景波,都是“没有架子”。那时候,每天早上八点钟,总能看见他背着手在校园门口走来走去,“谁都认得江校长,谁都能找到他,谁有问题跟他反映,他掏出个笔找个小纸就记下了。”
郑惠强说,江校长也有“毫不留情”的时候。
民盟市委机关有一个驾驶员,把公车开回家处理私事,江校长严厉查处,“在1995年(罚款)2500块是很大一笔钱,但他说要以示警戒。以后机关再没发生类似事件”。有意思的是,驾驶员反思过后,却成为江校长的“忘年交”。
“这么德高望重、位居高位的老人,这么平易近人,对我就不用说了,其实对大家都是这样。”郑惠强说,他对自己严格要求,老顾着别人,老想着为别人做点事。
机关里小青年多,我常常带着他们上门看望江校长,也是受教育。老人都是让家里的小保姆到市场买一活鸡,炖一锅鸡汤,每个人都要喝一碗鸡汤小馄饨。我每次去,老人总是让保姆拿水果或一罐茶叶给我的驾驶员。
我老说,你身体不好要跟我说,看病什么我来协调。好几次都是他出院了才打电话给我说。
在郑惠强看来,这些小事,很能说明一个人的人品,“很多优良传统的体现都是点点滴滴的”。
老人对民盟的事业、对统战事业,有很深的感情。
去年4月,民盟上海市委会召开纪念上海建盟70周年大会。江校长住在华东医院。郑惠强去看望他,老人再三表示“这是重要会议”,很想参加。
我说你上洗手间不方便,医生又不让出门。他回答“惠强,你放心,我没问题的”。在会场上,我真的很担心,多次侧脸张望他,可他总冲着我笑。退场时我赶紧迎上前询问,这才明白,原来江校长为了不影响会议,那天在身上绑了一只尿袋。当时,我心里特别感动,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从他身上,我体会到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高度,感受到了民盟前辈所具有的道德力量和家国情怀。”郑惠强由衷地说,江景波校长是我人生的一个光辉榜样。
(转自《中国统一战线》2017年第4期,作者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