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更好的传承九三同济的历史,记者在常务副主委方芳老师的带领下,就“九三学社同济大学委员会建筑设计进修班”,采访了部分当事人。因进修班距今已有30年的时间,众多当事人对当时事件细节的回忆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根据采访杨公侠教授、王爱珠教授等对此事的口头内容整理。如有和事实不符之处,敬请指正。
记者:请问王教授,您能回忆一下上世纪80年代的九三建筑进修班的办班起因吗?
王爱珠教授回答:(以下省略)进修班背景:上世纪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万事待兴,国家各项建设的速度日益加快。当时对建筑设计和建造的要求更加规范严格,建筑人才供不应求,社会需要大量建筑师。
于是,在1985年,九三学社同济委员会主委蒋汉文先生首先提议,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积极作用,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出力。
记者:请问王教授,进修班的招生和筹备情况是什么样的?
进修班初始:开办“九三学社同济大学委员会建筑设计进修班”,面向全国各地招生,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委员会内的王季卿、杨公侠、朱保良等多位九三学社社员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了中共党员张岫云老师的鼎力支持,并由学校提供教室、宿舍等必需的办学条件。
之后,大家积极投入,并利用业余时间,从前期筹备到亲自备课,分工合作,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尤其是非九三学社社员的张岫云老师,始终热心负责进修班的行政后勤工作。从大到招生、课程设置等教学内容,小到安排学员到校后的生活起居事宜等都凝聚了张老师的辛勤工作。
记者:请问王教授,进修班主要负责人是哪位?进修班的培训是采用哪种方式, ?
进修班培训:我同济毕业留校,进入建筑系任教,1987年加入九三学社。参与办班,已是培训班的第四期直到第十四期结束, 办班人员主要有陈仲美、关文芳(办公室),张岫云教授和我。陈仲美做了大量的招生宣传工作,杨公侠教授任基层教育委员,王季卿主委及蒋汉文前主委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后来我选上了基层委员与杨公侠一起主管教育。
办班过程中,我认真负责,积极投入。在历届的办班过程中,尽我所能,聘请了建筑系里有经验的优秀教授专家在进修班任教,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真正得到货真价实的建筑进修培训,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扩大了进修班声誉。越来越多的学生慕名而来,也有单位推荐来而来,如神教人员贾神父……。他们通过一年的脱产学习,在专业上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师生间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不少师生间还成为终身的挚友,贾神父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请问王教授,进修班的课程安排主要有哪些?
进修班课程:《建筑设计》、《建筑表现》、《美术》、《中国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史》、《建筑构成》、《建筑概论》、《设计原理》、《规划原理》、《环境设计原理》、《阴影和透视》、《室内设计》、《建筑设备》、《建筑物理》、《园林绿化》、《AutoCAD中级》及各类型建筑的参观等。课程安排以建筑设计课为主,教师和学生一对一辅导,学期为一年。
记者:请问王教授,进修班的师资情况如何?
进修班师资:办班主要师资除了系里的优秀的九三社员,还聘请了系里面的教学优秀的老师们:
任课老师中的九三社员有(以姓氏笔画和拼音为序):王季卿、王爱珠、朱保良、吴明明、顾惠若、黄钟链等。
其余较长期授课的系里非九三社员的老师主要有(以姓氏笔画和拼音为序):王彩霞、邓述平、龙永龄、李茂海、吕典雅、伍江、张奇、张岫云、朱谋龙、朱亚新、庄荣、陈妙芳、来增祥、陆风翔、沈福煦、吴长福、吴光祖,吴为廉、吴桢东、杨公侠、余敏飞、郑肖成、顾景文、胡久安、莫天伟、黄克良、戴复东等。
记者:请问王教授,进修班的学员基本都来自哪里?原来都是学建筑专业的吗?
进修班学员:1983年至1997年的开班十四年期间,进修班共招生学员十四届,招收学员约490人,其中450人顺利结业。学员有来自东北、江苏、浙江、宁夏、山东、福建、广西、贵州、温州等省市,学员均来自土建设计第一线,有部分学员来自结构专业、水电专业等。经过一年的集中刻苦学习,很多回原单位后都成了各单位的业务骨干。
记者:请问王教授,经过进修班的学习 ,对学员们的最大帮助是什么?您觉得进修班最大的成果是什么?
进修班成果:至今,这些学员中很多成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还有12人经过深造获得了研究生学历、2人获得博士生学历。学员中现在有的是设计院的院长、有的是规划局的局长和单位的总建筑师… …。尽管他们的岗位不同,但是他们对九三学社的“建筑设计进修班”都拥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们深深感谢这个班,感谢班级的老师们。每年学员们都有聚会,在聚会中表示:在当时年代,他们通过这个班得到了同济最好师资的指点,学到了让他们一生都受益匪浅的建筑设计知识,这些无形资产,这个进修班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因为学员们对这个学校、对这个进修班的情感,很多学员甚至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同济大学继续学习建筑设计。
记者:听说这个进修班还对学员设立了奖学金,您能具体讲讲吗?
“同济大学九三研究生奖学金”:九三同济委员会”建筑设计进修班”是成功的。在整个进修班办学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资金,这些资金除用于聘请最好的老师,带领学员参观考察有特色的建筑作为实习等,尚有部分结余。因此,从1990年春起,将这部分结余的经费成立了“同济大学九三研究生奖学金”,这个奖学金也是同济大学第一个为学生设置的奖学金,也是至今为止唯一的民主党派奖学金。
这个奖学金的设立旨在鼓励我校在读的广大研究生开展项目研究的奖金,鼓励为科学献身的创新精神。
每年经江景波校长,沈祖炎,王季卿等为首的校务会讨论后发放给部分优秀研究生。至1995年底,同济九三研究生奖学金连续评审发放六次,共有17位博士和34位硕士研究生获奖。
记者:进修班具体是哪年停止了招生?
1996年开始,国家基建的大规模蓬勃建设,社会上类似的进修班招生越来越多,同济大学建筑系也另外开设了类似的班级。所以九三的”建筑设计进修班”停止了招生。
记者:这个进修班的办班收入后续使用情况如何?
“九三同济老年社员基金”:1997年10月,因学校的各种奖学金类型较多,加之九三研究生奖学金金额相比偏少,已不能再起到对研究生的激励作用,所以,经全体社员大会讨论,把该奖学金基金移作为“九三同济老年社员基金”,并据此设立了“九三同济老年社员基金章程”。
目的主要是针对基层组织老年离退休社员人数逐年增加的实际情况,为弘扬中华民族互助互爱的优良传统,对他们提供每年一定金额的活动经费,并对他们中因病或者其他经济特别困难者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
该基金自成立启动后,经社员推荐和本人申请先后资助了两位有困难的九三社员,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成为九三温暖大家庭互助友爱的具体体现。
总结语:采访时间尽管很短暂,但是通过两位教授的回忆和两位教授的交流,记者被九三教授们深深感动了… …。
尽管“九三学社同济大学委员会建筑设计进修班”只有14期,但是这个班培养了大批国家急需的建筑和设计人才。总结这个班的成功原因,可归纳如下四点:
领导团队的认真负责。
办班分工的井然有序。
任课老师的专业过硬。
教学质量的优秀完美。
俗话说:没有九三人就没有九三。正是有很多学术水平过硬,充分发挥民主党派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积极作用,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出力的一批批九三人,才成就了我们九三同济的今天。
仅以此文章抛砖引玉,让年轻的九三同济人更好地了解九三同济的历史,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贯彻“民主科学”的宗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人才与智力优势,以专业能力的提升,推进社会长足发展。(采访、拟稿董英涛 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