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8日至29日北京举行的中国致公党社会服务工作会议上,致公党同济大学支部获得2017年“致公党中央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前主委陈玲教授获得“致公党中央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受到致公党中央与上海市委领导高度肯定。随后中国致公党精准扶贫工作交流会于贵州毕节召开,致公党同济大学支部应邀参加,并做“沪遵携手共建、智力精准扶贫”的经验交流,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致公党中央副主席闫小培等领导肯定。
在陈玲与李麟学两任主委的带领下,致公党同济大学支部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精准扶贫”的号召,与致公党杨浦区委紧密合作,与贵州毕节和遵义地区结对扶贫,深入贫困乡村调研实践,充分发挥环境、城乡规划建设、教育等专业优势,积极探索“智力扶贫”的特色之路。
2016年4月,中国致公党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推动会议上,要求各级组织深入领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义,深化东西部合作,探索全方位、立体化的党派扶贫新模式。在此次会议上,同济大学支部委员会承担了上海市委与中央社会服务部签约“央地互动”项目——与贵州毕节七星关区支部、遵义市致公党工委等结对帮扶,精准帮扶的工作。结合从2014年开始的致公党同济大学支部和致公党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支部共建探索,在三年多时间的共建活动中,致公党同济大学支部总结出以下经验:
1.依托当地致公党基层组织,做好与当地政府部门的紧密沟通,精准选择基层扶贫对象;通过选择偏远的、当地政府最为困难和关注的扶贫对象,使得扶贫效果最大化。
2.依托专业优势,精准确定调研课题和扶贫平台。与毕节七星关支部合作的“赤水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旅游规划”;与遵义市工委联合发起的对口帮扶“两康”计划(“淘健康,促小康”),立足“找准帮扶载体、实现互利共赢”,借助淘宝等现代平台,连续发力促进黔货出山;针对遵义播州区石板镇城乡一体的 “美丽城乡乡愁路”;针对遵义贫困村平正乡团结村,了解平正仡佬族乡的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石头文化,开展“平正乡文化与生态资源调研”的调研扶贫工作。
3.建立长效联络,坚持持之以恒的持续共建。智力扶贫工作不追求短时效应,通过与当地基层组织和政府部门的长效联系机制,建立友谊,顺势而为。例如通过支部成员出差等机会,组织教育讲座、培训交流等活动,使得共建扶贫常态化。如与致公党杨浦区委共同为当地中小学生持续进行图书等捐赠,为当地中小学生、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先后举办“海洋资源与技术”、“乡村规划与建筑的国内外实践和差异化策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方向与路径”等讲座交流。
致公党同济大学支部的智力扶贫工作时间尚短,经验尚需不断总结。积跬步方至千里,我们将秉承“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的宗旨,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