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孙宜学(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井冈山大学校长助理)
转载链接: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成为海内外所有中国人共同创造并推动实现的伟大梦想。而海外华侨华人独具的经济、科技、跨文化资源,则是“中国梦”为世界所了解和理解的重要桥梁。
中国的经济崛起,国际影响力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已经影响到各国的华语政策,为沿线国家华文教育带来“黄金机遇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教学中,华文教育所占比重和所起作用也越来越大。华文教育的对象也从华人子弟为主发展到华人子弟与非华裔子女并重,而且后者的比例越来越大。华文教育在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同时,也日趋本土化,在教学语言、教育政策、考核标准等方面,都越来越趋同于所在国的国民教育。而所在国政府和教育机构也通过政策和法规,将华文教育纳入本国教育体系,如泰国、马来西亚等。
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语教育体制下,华语教育也遇到了瓶颈。华语并未成为主导语言,仍只是一种方言,而且在人口上也
占优势。另外,因为华人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的愿望非常强烈,也同样面对全球化造成的压力,这使他们在同等条件上会优先选择更具有世界性的英语,华裔子弟漠视华语现象因此成为常态,长此以往,华文教育的根基就会松动。
华文教育本身复杂多变,不同国家,甚至不同社区的华文教育,都在“华文”这一总称下,包含着各不相同的特殊性,这决定了海外华文教育不应、也不可能使用统一的教材,也难以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实际上给华文教育提供了一个汇聚和统一区域性的教材和质量评估标准的机遇,即组织编写“一带一路”汉语教材系列。我们应围绕沿线国家的基本语言和文化政策,及时创立相关智库,全面梳理“一带一路”发展历史上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经验,从战略层面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困境及对策,并基于当代教育技术,研发各种实用性的华文文化产品,在时机成熟时指导编写标准化的华文教材、文化读物、华语词典、教学课件、数据库,助推世界华文教育更好地适应中国发展的新形势和世界发展一体化的大趋势,通过华文教育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华文化与所在国文化的融合。
为此,中国政府应积极应对,根据国际通则,推动形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人教育创新模式。
“以侨为桥”是基础。事实证明,海外华侨华人始终是维护华人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目前已达数千万的海外华侨华人,在知识结构上已越来越成为所在国的重要智力资源,他们了解住在国的语言、文化、政治、民风、社会、法律和族群关系,知道如何融合中国文化与住在国文化,这种独具的身份优势,决定了他们将为“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宽泛实用的人脉网络。因此,华侨华人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际设计者,也是具体实施者,是“一带一路”的桥梁和隧道。
华文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特殊教育,若要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华文教育进行整合、资源共享,单靠中国政府或任何一个国家相关部门的协调,都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中国政府应该主导成立一个超越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教育资源协同协调中心”,并且赋予其自主权,开放权,以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华文教育事业中来,以使政府机构、华文学校、华语教师、华人企业等有一个平等合作交流的平台。立足于这一平台,中外教育机构可以合作推动孔子学院与华文教育机构之间的资源分配,加强经常性的沟通与合作。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生活状况进行科学归类、分析,建立语言文化资源数据库,并根据目前世界华文教育的大致层次,分层级设置词汇、语篇、语法、文化热词、中介语、教材、案例、试题等数据库,从而既保存华文教育的历史,也可为华文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料基础。
鉴于华文教育分布广,教育对象成分复杂,学习需求多样,教学目的层次不一,协同创新和合作难度大,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和互联网技术,创办打破时空限制、国别限制和区域文化限制的“网络华校”,以世界上的华校为分校,并为华校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服务,既作为数据库,又是课程包。“网络华校”应成立董事会,董事由世界各华校推选产生。董事会负责成立学校管理机构,或委托基金会或文化机构负责网校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政府则负责筹措维护基金并对网校的运营与管理提出具体要求,并监督网校的运行。
华文教育发展的障碍之一,就是经费来源不一且不足。中国经济的崛起为振兴华文教育提供了强力经济后盾,也推动了海外社会力量对华文教育的支持意识和力度。在时机成熟时,中国政府应协调成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文教育众筹经费体系”,充分发掘海内外各种社会资源,形成以政府主导、相关政府机构为主体、海内外民间资本为主流、华文学校收入为基础的华文教育基金体系,推动成立类似于新加坡“中华语言和文化基金会”这样的民间组织,为华文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经费支持。同时还要充分发掘海外华文教育自身的产业价值,形成华文教育市场,最终形成“跨国市场人才需求—华文教育跨国市场人才培养—华文教育自身发展”三位一体、相互依存的自足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可使华文教育摆脱以前主要依赖华侨华人社团支持的模式,从非盈利性教育机构发展成经济独立的自给自足的机构。
当前,语言实力就是文化实力的象征,话语权的占有率,决定了文化的普及率和影响度,语言竞争因此也越来越激烈。中国政府和海外华侨华人团体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有华文媒体的作用,同时推动创办新的华文媒体,以营造有利于华文教育的宽松的政治和文化环境,培养华文教育的潜在对象,而通过华文教育,则可培养华文媒体的作者和读者,为华文媒体的未来发展积聚更具有本土性和世界性的人才,实现华文媒体和华文教育的同步发展、协调一致、良性互动。
完善的学科规划是华文教育发展的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华文教育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海外华文教育实践,而随着海外华文教育事业日益壮大,汉语学习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华文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迫切性会日益明显。相关机构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及早建立、完善华文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推动华文教育学科建设,以解决海外华文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培养华文教育教学与研究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保证华文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