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4日,由上海市海外联谊会、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上海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联合主办的主题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创新 •人文•生态•区域”第十一届“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研讨会在昆仑大酒店2楼会议厅举行。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上海市委副书记尹弘,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长、同济大学前校长裴钢,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春雷等领导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上海市侨务办公室原副主任、同济大学欧美同学会会员蔡建国,同济大学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奥坦•赫尔佐格,同济大学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统战部长岳继光代表同济大学欧美同学会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开幕式由裴钢主持。
尹弘致欢迎词,他提到,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研讨会起源于上世纪的1998年,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了10届。这是上海市统战工作的一个品牌,是聚集社会精英研讨科技发展与城市发展的重要平台。欢迎来自于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在今天的“卓越的全球城市——创新 •人文•生态•区域”主题研讨会上,发表真知灼见,为上海的发展做贡献。
徐匡迪作“2018年有可能出现突破性技术”的主旨报告。他回顾了40年前邓小平在1978年科学技术大会上做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著名论断;回顾了40年来中国科技取得的巨大进步;回顾了40年来我国科技人才不断涌现的大好局面。他说: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的主要战略已从能源、制造逐步转向的信息技术,以摄像头、传感器、存储器等为代表的大数据基础设施遍地开花,中国的网络技术与世界发展基本同步,但缺少核心芯片和核心技术。徐匡迪还分析了美国在大数据技术创新水平遥遥领先的原因:美国企业的第一梯队主攻“原始创新”、第二梯队主攻“工程实现”、第三梯队主攻“完善细节”,逐步形成信息化技术创新的梯次。同时指出中国大数据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且数据的扩散途径不畅;缺乏平台级的原创技术的现状。徐匡迪根据国内外收集的科技情报指出了2018年全球最有可能突破的10项前沿技术:一是以“3D打印”为代表的增材制造;二是以“感知城市”为代表的房屋与社区建设的信息化;三是以“零碳天然气发电”为代表的绿色的化石能源;四是以“对抗性神经网络”为代表机器的深度学习;五是以“基因占卜”为代表的生物源头探索;六是以“干细胞制造胚胎样结构”为代表的生命形成的新途径;七是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成本更便宜”为代表的便于应用的人工智能;八是以“同声传译多种语言”为代表的语音识别与合成;九是以“社会隐私保护技术”为代表的网络社会的隐私保护;十是以“量子飞跃特征的有效药物和新材料设计”为代表的材料科学新阶段。
吴志强作“卓越:因为区域一体化”的大会报告。他说:我们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是逐步变小的世界。我们今天和未来的大城市是功能渐渐扩大到全球的城市群。全球城市群首先必然以全球城市为基础,诸多技术前提使得大城市全球化成为可能,全球城市也由此衍生出了三种类型。而与此同时,全球城市发展的去工业化、中心复兴、郊区发展等问题也慢慢突显,从单个城市转向区域群落的发展正是一条至关重要的解决途径。
与会的10多位中外学者也做了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