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职工作 积极奉献社会
——民盟同济大学委员会风采略记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上 海市支部于1946 年8 月正式成 立,民盟同济大学组织创立于 1953 年1 月3 日,开始为民盟同 济大学直属小组,后来逐渐发展 为支部、总支和盟委。
截止2015 年12 月底,同济盟员总数为392 人,其中中国科学院 院士1 人(常青),博士生导师27 人,正高级职称109 人,副高级职 称150 人,中级职称99 人。
民盟同济大学委员会始终将 加强理论学习和盟史教育,提高 盟员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 务。同时加强组织建设与制度建 设,完善工作流程,以盟委班子为 核心,以中坚骨干为依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新老交融, 提高盟组织的凝聚力与盟员的向心力和归属感,构建更加充满和 谐和活力的民盟集体,推动同济 民盟事业的发展。
民盟同济大学委员会历来重 视民盟作为参政议政党的地位和 作用,组织动员盟员“以天下为已 任”,密切关注国家发展方向和中 心工作,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履行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 职能,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 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民盟同济大学委员会在立足 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奉献社 会,服务民众,为同济民盟在社会 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结合我校 土木、建筑、城规、环境、汽车、交 通、医学等学科优势,同济民盟在 国家的城镇化建设、交通、环境改 善,以及抗震救灾和医疗救助等 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做出了 巨大贡献。
民盟是一个以教育文化界中 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参政党, 可以说,民盟的历史就是一部中 国知识分子为谋求国家富强、民 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历 史。独立的人格、渊博的学识、高 尚的道德品行和以天下为己任的 历史责任感,是民盟前辈能够完 成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的必要 条件,也是同济民盟盟员追求的 目标。而立足本职,教书育人,则 是同济民盟盟员最基本的素质。
同济民盟盟员大都是各个岗 位上的业务专家,在自己的工作岗 位上兢兢业业,锐意进取,获得了 无数荣誉与奖励。1986 年以来民盟 同济大学成员有十余人次获全国 和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和“三八”红旗手,以及同济大学师 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多人次获得教 育部自然科学奖、上海科技进步 奖、上海市育才奖、高教市级成果 奖、学会终身贡献奖。2015 年,现任 主委常青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院士。
同济民盟涌现了一大批优 秀人物,以下就是几位杰出代 表。
李国豪,桥梁力学专家、中国 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 年 同济大学土木系毕业,同年获工 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此后 赴德国留学,1946 年回国,1952 年 被任命为同济大学教务长。1955 年,42 岁的李国豪成为首批中国 科学院技术部学部委员(即今中 国科学院院士)。1956 年,出任同 济大学副校长。1977 年,任同济大 学校长。1981 年,李国豪被国际桥 梁与结构工程协会推选为世界十 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成为 这一领域的世界级大师。
张问清,1910 年出生于苏州 名门望族(苏州补园张氏家族)。 1932 年求学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土 木工程系。1936 年毕业后赴美国 伊利诺州立大学深造,取得土木 工程硕士学位。1938 年回国,执教 于圣约翰大学,任教授兼学校总 务长。1952 年院系调整后,到同济 大学任结构工程系副主任。1958 年受学校委托,创建水工结构系 (现地下工程系的前身),并任首 届系主任直至1982 年退休。张问 清教授是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的知 名教授,砖石结构教育的奠基人, 是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 教育的老一辈教育家。
罗小未,同济大学教授,著名 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 师。1925 年9 月生,广东番禺人。 1948 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建 筑系。她自1952 年起在同济大学 任教,是将西方建筑历史、理论和 学术思想介绍到中国的最有影响 的学者之一,所著教材、论文和专 著曾多次获国内外奖项,所创办与 主持的《时代建筑》杂志是中国最重 要的建筑杂志之一。她曾任上海市 建筑学会理事长、上海市科技史学 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科协常委和国 际建协( UIA)建筑评论委员会( CI- CA)委员,并被美国建筑师学会授 予荣誉院士( Hon. FAIA)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