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我校党外人士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发出同济声音。
据中国网报道,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同济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作题为《提高政务诚信 引导社会预期》的发言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政府与社会齐心协力。政务要保证社会效果,政府就要理解社会预期,争取广泛支持。由于政府对社会诚信引导不力,社会信用管理滞后以及对自身诚信要求不严,削弱了政府的执行力,也影响了社会预期的健康稳定。行政为民,政府理应引导社会预期,成为诚信表率。他建议,政府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务诚信的要求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自身诚信促进社会诚信,做到公正维护权益,稳定公众心态;强化政务公开,增进社会认同;加强诚信管理,发挥示范作用。
全国政协常委、同济大学教授郑惠强中提出了《自贸试验区制度的配套性和协调性有待加强》的提案。他在接受澎湃记者采访时提到,“自贸试验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地区协调配合、全面推进。”他建议,加快国家层面对自贸试验区统一立法,抓紧制定《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法》,改变目前“逐项授权立法”的方式。研究建立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容错机制。“既要对成功的创新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又要对初衷有益但实践失败的创新举措包容对待,不对个人作负面绩效评价。通过容错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增强地方自主决策权、激发各级政府的创新积极性,同时减少决策和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为其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他还建议完善市场准入和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增强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牵头与协调作用,加大对自贸试验区改革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力度等。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提出了三个提案,深入调研,关注民生。据中国青年网报道,蔡建国针对因校园贷款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发出“加大监管力度,规范校园借贷”的呼吁。他指出,由于借贷平台唯利是图放纵学生消费、相关部门缺乏监管机制、大学生群体防范意识薄弱引发了一系列校园危机。建议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借贷平台的资金监管、资质审核、信息共享、监管主体等做出详尽的规定,以科学立法引导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联手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取缔具有欺诈性、不合规的“校园贷”平台。学校要重视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
针对当下愈来愈多的外卖乱像和食品安全隐患,蔡建国提出“要建立网络订餐平台信用评价体系”。他建议提高平台的服务意识,做好的准入审核工作和服务监管工作,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建立网络订餐平台信用评价体系,切实做到信用监管。信用记录绑定营业执照和个人身份证,网络订餐平台应与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减少违规操作现象。
此外,蔡建国还提出了针对青年群体的提案:“增强青年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和创新意识”。他认为,当代青年是国之栋梁,更是中国梦的有力推动者。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青年应当先行。然而,由于传统文化的受到冲击,青年的教育体系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还很欠缺以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晦涩部分,使得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本身却缺乏深入全面的认识。他建议,一方面,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并合理安排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系统性地、针对性地对青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倡导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校内传统文化活动,使传统文化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切实走进青年生活中。他指出,青年若要在文化传承中发挥更大作用,便要升华思想高度,“一方面,要树立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摒弃崇洋媚外的思想,担当起传统文化承的重任。另一方面,培养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和创新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陈义汉提出了《关于完善民众防灾减灾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提案,他提出民众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健全民众灾难应急培训和教育体系,当重大灾害发生时,由于受到交通、时间、天气等因素的限制,专业救援队伍无法保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难以在“黄金1小时”内开展有效救援。若能高效地向民众普及灾难应急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那么灾难来临后,灾民既是被救者又是救援者,唯有顺利通过角色转换,在短时间内采取科学的自救与互救实施,才有可能减少灾难引起的各类伤亡。随着防灾减灾工作受到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诸多防灾减灾领域的专业教材、培训手册、专著等也陆续问世。但是,面向普通民众的防灾减灾的科普教育及培训体系建设仍迫切需要进一步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他认为目前我国防灾减灾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进入发展瓶颈,具体表现为缺乏完善的防灾减灾教育及培训体系和多方培训机构协作的规范和机制;普通民众防灾减灾意识、知识及基本防护技能匮乏;缺乏明确的卫生应急培训中心部署;缺乏卫生应急和灾难医学教育人才的专业标准、培训及准入制度;尚未形成全国范围内切实可行的紧急事件处置的法律法规,如急救免责条例等。他建议完善民众防灾减灾教育及培训体系建设,包括相关机构遴选能覆盖全国,并能与国际救援能力接轨的灾难急救培训中心(医院网络);完善灾难医学教育和防灾减灾科普人员的准入制度;开展社区居民安全教育,推动灾难防灾知识普及与技能培训进社区;灾难避险逃生自救教育融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等。